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大别山魂铸脊梁 三江潮涌谱新章
大别山魂铸脊梁 三江潮涌谱新章
精神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仙桃,这座因“千里送鹅毛”典故而闻名的“文化之乡”,因沔阳三蒸文化而滋养的“鱼米之乡”,更是一片英雄辈出、精神永续的红色沃壤。从大别山革命火种的赓续传递,到洪峰浪尖的生死搏斗,再到疫情大考的全民坚守,仙桃人民始终以奋斗为笔、以精神为墨,在荆楚大地上书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精神篇章。
薪火相传:大别山精神里的“沔阳担当”
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奇迹背后,是无数革命火种的接力传递,其中亦有仙桃儿女的热血与忠诚。
早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仙桃籍的先进分子胡幼松、娄敏修等人便组建了沔阳第一个党组织,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悄然播撒在家乡的沃土之上,点燃了江汉平原的革命星火。1927年,当黄麻起义的枪声划破大别山苍茫夜空之际,仙桃农协会员积极响应“工农武装割据”的号召,组建起威震四方的农民自卫军,将“打土豪、分田地”的赤红标语刷上沔阳古城墙,让工农革命的霹雳宣言在青砖黛瓦间轰然作响。1931年,红三军转战洪湖苏区期间,仙桃群众自发为部队筹粮、带路,甚至将自家门板拆下为战士搭建临时医院,以血肉之躯将沔阳古城化作坚不可摧的红色堡垒。据《沔阳革命志》记载,仅土地革命时期,仙桃就有3000余名青年加入红军,其中1200余人牺牲在大别山、大巴山的革命路上,用青春铸就“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革命丰碑。这组用生命镌刻的数字,恰似沔水河畔永不熄灭的航标灯,照亮了从洪湖岸畔到巴山蜀水的漫漫征途。
“信念如磐,初心如炬”——这铿锵的八个大字既是大别山精神的真实写照,更是仙桃革命英烈用生命镌刻的不朽丰碑。刑场上,胡幼松烈士引颈高呼“砍头只当风吹帽,革命火种永不灭”,声震九霄;囚窗下,娄敏修烈士指笔血书“头颅落地身犹暖,热血飞腾心更红”,丹心永铸。这对荆楚双璧以生命为炬,诠释了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绝对忠诚。而今,这座精神丰碑正在一代又一代仙桃儿女的传承中焕发出无限生机:清明时节,红领巾少年们肃立在弹孔斑驳的遗址前,用指尖抚过历史的伤痕;退伍老兵走进校园,用布满岁月沟壑的手掌翻开泛黄的战地日记,让烽火记忆在童声问答中流淌成河。从白发老者到红领巾少年,大别山精神正是以这无声的传承融入了当代仙桃人的精神血脉。
中流击水:抗洪精神里的“沔阳力量”
仙桃依汉水而兴,亦因汉水而险。境内河湖纵横、水网密布,“十年九水”的自然条件,铸就了仙桃人民“与水共生、向水而战”的坚韧品格。
1998年夏,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仙桃境内东荆河水位暴涨至38.2米,超保证水位1.7米,300公里堤防如弦上之箭全线告急。"堤在人在,誓与大堤共存亡!"面对随时可能溃堤的险情,五万军民组成“防汛敢死队”,昼夜巡堤查险,以血肉之躯筑起冲不垮的红色长城。三伏烈日下,党员干部身先士卒跃入激流中打桩固堤,老人们把家中棉被、门板扛到堤坝,妇女们巾帼不让须眉,熬制姜茶送到一线,让姜香驱散守夜人的疲惫;孩子们举着“叔叔加油”的标语在堤前摇旗助威……83天的抗洪鏖战中,仙桃累计投入沙袋120万条、土方80万立方米,硬是用血肉之躯筑起守护生命的“钢铁防线”,保住了50万群众的家园和120万亩良田。这座英雄城市用惊天动地的抗争,在长江之畔树起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是抗洪精神的底色,更是仙桃人民的行动密码。2020年7月,受持续强降雨影响,通顺河水位如脱缰野马直逼历史极值,郑场镇段突现管涌险情,50万百姓安危悬于一线。警报拉响刹那,200名民兵30分钟集结完毕,1000名群众自带工具支援,仅用时6小时,钢木桩深深咬进河床,沙袋墙层层叠起脊梁,管涌口被生生驯服成温顺的泉眼。从“人墙堵水”到“科技防汛”,变的是木桩铁锹化作无人机雷达,不变的是“人在堤在”的铮铮誓言;从“全民上阵”到“联防联控”,新的是数字孪生技术精准研判,旧的是“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精神密码。当智能监测屏与赤子脚印同频共振,当防汛指挥部与农家灶台灯火相映,这座英雄城市正以新时代笔触,在长江之畔续写着“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壮美诗篇。
众志成城:抗疫精神里的“沔阳温度”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的消息传来时,仙桃正面临“双重压力”——作为“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这里承担着全国三分之一医用口罩的生产任务;同时,因与武汉接壤,春节返乡人员超30万,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生命至上,刻不容缓!”仙桃立即启动一级响应,迸发出钢铁般的凝聚力:全市400家无纺布企业连夜复工彻夜不息,3万产业工人以厂为家枕戈待旦,一周内将口罩日产能如火箭升空般从800万片提升至5000万片,第一时间向武汉输送医用物资1200吨。其中,誉诚无纺布制品有限公司的故事尤为感人——这家深耕一次性无纺布制品领域多年、服务医疗行业的企业,在疫情骤临时迅速“火力全开”:总经理周利荣牵头以巾帼之姿扛起战时旌旗,将企业命运与家国安危紧紧相系,主动组建仙桃市无纺布企业联盟,将多年积累的生产标准、技术工艺无偿分享给联盟企业,带动全行业从"单兵突进"转向"集团作战";她还在公司内设立“党员先锋岗”,9名党员主动亮明身份,24小时轮班值守生产线,示范带领268名职工拧成一股绳,吃住全在车间,连续50多天与工人同作息、共奋战。在全省抗疫最吃紧的阶段,誉诚生产的46万件医用防护服全部交由政府统一调拨,像“及时雨”般润泽火线,送抵至一线医务人员手中,占全市医疗防护服日产能的近1/3。从技术共享到党员带头,从24小时连轴转到物资全量支援,周利荣和她的团队用“战袍”织就守护网,成为仙桃抗疫战场上最坚韧的“防护盾”。1600名医护人员组成“援汉突击队”,进驻武汉金银潭医院、雷神山医院,在生死一线留下最美的逆行身影;212个村(社区)组建“党员代购队”为居家群众购买生活日用品,将米面药蔬送进千家万户;更有无数志愿者穿梭街巷自发为隔离点送去热汤暖饭、为医护人员子女辅导作业……仙桃人民用血肉之躯诠释着何为“疫情不退我不退”的铮铮誓言。
“举国同心、舍生忘死”——这是抗疫精神的升华,更是仙桃人民的温暖注脚。在彭场镇口罩车间里,女工李芳连续28天吃住在车间,每天连轴转工作14小时,双手更是因长期戴橡胶手套而瘙痒溃烂,却将痛苦化之以歌,笑着说“多做一片口罩,就能多护一人平安”;在沙嘴街道楼道间,社区工作者王强每天不厌其烦地爬20层楼为独居老人送物资,双腿肿胀到穿不进鞋,仍坚持“老人的事耽误不得”。这些平凡身影的坚守,恰似沔阳刺绣的万千丝线,在至暗时刻织就温暖人间的锦绣华章。从“疫情大考”到“常态防控”,变的是智慧防疫的“数字哨兵”,不变的是“人民子弟兵”的赤子情怀,正如沔水奔流,初心永续。
精神永续:新征程上的“沔阳新篇”
从大别山的烽火到抗洪堤的风雨,从抗疫战场的坚守到高质量发展的冲锋,三大精神早已融入仙桃的城市基因,成为推动发展的“源动力”。
今天的仙桃,正以“全国百强县”的昂扬姿态向着“全国五十强”阔步进发:非织造布产业集群正从“制造”向“智造”跃迁,向着高端医疗材料转型,彭场镇建成全球最大的医用防护用品生产基地;乡村振兴中,“红色村”“生态村”串珠成链,革命老区焕发新貌;城市治理里,“党员下沉”“湾组夜话”成为常态,群众的“急难愁盼”件件有回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在湖北考察时所言:“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担当,三大精神既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也不是展馆里的文物,而是流淌在沔水儿女血脉中的基因图谱。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不断增强三大精神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比如,利用革命博物馆、革命旧址、抗洪纪念馆、抗疫展览馆等资源,精心设计展览陈列,将历史场景转化为现实课堂,让人们在参观学习中感受历史的力量。在党政机关内部召开学习大会,引导全体党员干部从三大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以昂扬斗志、顽强作风推动支点建设取得新成效。
江河奔涌,精神永恒。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三条看似独立的精神长河,在仙桃这片土地上汇成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这三种精神虽然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应对着不同的挑战,但其精神内核高度统一,共同构筑起支撑仙桃发展的精神脊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仙桃人民必将以大别山精神铸魂、以抗洪精神励志、以抗疫精神聚力,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浪潮中,交出一份更精彩的时代答卷!
(hai_xiantao)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