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六:常态长效关爱呵护留守儿童
近日,笔者看到这样的消息:市妇联联合张沟镇妇联和联潭村开展“情暖童心 爱伴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为该村35名留守儿童送去学习用品,张沟镇针对留守和困境儿童开展送辅导、送关爱、送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一些社会志愿团队也持续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比如在陈场镇“希望家园”,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特色课程教育,助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牵挂儿童的成长、关心儿童的未来,各级政府多年来也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维护少年儿童权益的各项制度政策,以有力的措施、扎实的行动为儿童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也必须承认,留守儿童仍然是一个绕不开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关心的“弱势群体”。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千家万户的希望,其健康成长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而作为“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他们是否得到足够的关心、能否得以充分的成长,是儿童发展事业的难点和重点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有机联动、持续推动,不应只是节前假后的间断性爱护,更应成为一种新常态,真正常态长效关爱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是来自隔代抚养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亲子交流不畅。“第一责任人”的父母要竭尽所能将孩子带在身边抚养教育,确需留在老家的,除满足物质需要外,还要经常抽时间和孩子聊天通话,听听他们的心里话,为其排忧解难;可借助网络视频交流,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体验,让孩子和父母进行心灵深处的沟通,而不是“形式主义”的枯燥问答。家长们还应建立良好的教育观,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业,更关注孩子内心的需要,多从精神层面关注孩子的需求,多用肯定、支持、鼓励的方式教导孩子。
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场所。要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加大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在日常学习活动中着重开展各种促进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的活动并引导他们参与,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培训,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增强独立生活能力。
此外,政府应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保护,落实留守儿童关爱政策,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留守儿童的权益得到保护。公益组织除经常赠送物资外,多增加寒暑假陪伴,近距离与孩子们接触,关心他们的生活、假期安全。每个社会个体也可以从身边做起,关爱身边的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hai_xiantao)官方微信。